「十二夜」最近很夯,領養,不棄養,是件正確的事。
但你是不是具備養狗的條件?
你住的地方?和你一起養狗的人(可能是男/女朋友或家人)?你自己的心理準備?
我看過太多「愛狗人士」在網路上大聲說要把狗當成自己的小孩,但結果是放任狗在屋子裡大小便、亂跑亂叫、咬壞家具,造成生活品質下降,親朋好友稍一講話,就質問說:難道你要我丟棄自己的小孩嗎?
如果飼主清得很勤勞、把「小孩」教好也就算了。
如果沒有,你是讓你的「小孩」折磨和你同住一個屋簷下的人。
這篇其實跟「十二夜」沒什麼關係,但我推薦大家去看,了解一下所謂的「收容所」在幹嘛。
收容所乍看之下很可惡,但我們也必須反思,如果沒有收容所,我們的市容會乾淨嗎?我記得我小時候走在台北市街上,都要小心狗大便,現在都沒有了,人行道很乾淨。
我不是支持收容所,因為收容所之所以存在,還是跟人類的棄養行為有關,而這點,我是反對的。
我覺得台灣人有一種很有趣的心態,台灣人很容易感動、很容易被媒體影響而激動,但然後咧?
我不知道看了「十二夜」後,想去領養狗狗的人有多少,但由電影帶動的風潮是有可能的。
我認為,你在養狗之前,必須審慎評估你的能力和心態,不然你雖然將狗從收容所裡救出,但卻是造成另一組人馬(和你一起養狗、一起住的人)的悲劇。
我認識一個養狗的女生,在「十二夜」播出前,她就已經想養狗了,她沒有去寵物店買那種小小、可愛可愛的寵物犬,她選擇去領養——心態很正確,但接下來的事卻是全家的災難。
她和哥哥、父母住在台北市的一間小公寓裡,一家四口,面積二十六坪,當她把狗帶回家,全家都很開心,想說「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」、「很可愛」、「會看門」之類的……
剛開始,她每天都和狗玩,把狗抱到自己的房間、床上,這是惡夢的開始——那隻狗不知道為什麼,會在她房間大小便,後來像擴張地盤似的,客廳、父母房間陸續出現了「尿紋」。剛開始嘛,擦一擦就算了,但因為沒有適時管教,聽說那隻狗在他們家亂大小便的行為,持續了兩年。
有養狗的人就知道,狗是需要活動空間+帶出去散步的。
但她卻做不到。
她是那種抱著狗大嚷很愛很愛,看到募款會去捐錢,但叫她犧牲自己的時間為狗做事,卻有一大堆理由的人。
因為怕狗在白天全家出門時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,他們買了狗籠,白天就把狗關在裡面,可想而知,晚上全家人回到家,這隻狗積了一整天的「精力」沒處發,都快悶壞了,他們好幾次被鄰居投訴,說狗吠聲很吵。
你可能會想,那回家後立馬把狗帶出去散步、跑跑,不就好了?
他們家是雙薪家庭,父母回到家後第一件事是幫女兒清「籠子裡的狗大便」,接著是煮飯、做家事,哥哥當時是大學生,忙著追現在的女友,他認為這隻狗是妹妹要養的,「義務上」和他無關,因此沒人有空帶狗出去,那當事人呢?
不是下課後和同學逗留鬧區,就是……逛街去了。
對,你知道我想寫的重點了吧?
她可以說服父母,說領養一隻狗對社會幫助多大多大、是件多麼有愛心的行為,但然後咧?他們開始為誰該帶狗出去而吵架,因為管不了狗的行為,他們被鄰居投訴噪音、並搞得整個家都是狗臊味,現在,我最後一次聽到他們家的人在抱怨,是想把那隻狗PO上網給人領養,因為他們想恢復「沒有狗之前的寧靜」。
這是愛心的結果嗎?我反而感到痛心。
養狗需要愛心沒錯,但也需要環境、紀律,建立人與狗和諧的關係,而不是不平等的——像是你拉我擦。
如果你真的想把狗當「小孩」,我建議你管教好牠,不要讓愛犬變成「媽寶」,而你自己變成了「狗奴」還自以為是「善心人士」。
美國有個節目「報告狗班長」講得好,你是狗的「Leader」,你必須要去領導牠;狗是很敏感的,他們在自然的環境裡就是跟隨「狗老大」,這是動物的天性,但人類把狗養在室內的行為改變了他們的天性,當然會有一些問題產生。
我不是反對人們養狗,我認為養狗的訣竅是培養人與狗之間的「Leadership」,還有檢視自己的行為。
假使你這個Leader當得好,狗自然會忠心跟隨你一輩子了。